南阳市内乡县第五小学的孩子们,这个暑假过得有点不一样。放假了,他们没光顾着玩手机、看电视,不少孩子在家拿起画笔、布料,忙着画画、搞扎染。原来,这群小学生被学校的“美育课程”点燃了兴趣,种下了发现美、创造美的种子。
这所学校有个特别的课程,叫“文化浸润乡土、课程赋能成长、活动彰显活力”。简单说,就是通过画画、扎染这些艺术活动,让孩子们感受到美,学会创造美。学校不光教课本知识,还把非遗文化搬进课堂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、学中乐。比如,他们把扎染变成每周三下午的“动手时间”,孩子们折布、绑绳、染色,玩得不亦乐乎。
扎染课可不是随便玩玩。学校特意把课程设计得简单又实用,旧T恤、餐巾纸都能拿来染。孩子们一边动手,一边发现:原来非遗不是冷冰冰的博物馆展品,而是能穿在身上的文化!一个小男孩染了个帆布包,背着去买菜,邻居都夸好看,他得意得不行。这就是学校想达到的效果:让美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更厉害的是,学校把扎染变成了“跨学科”学习。数学课上,老师让孩子们用扎染图案学对称和随机;语文课上,学生写观察日记,记录染布的过程;科学课上,大家研究植物染料怎么提取。周彩红校长说,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不只学会扎染,还学会了专注和创意。这种“五育并举”的方式,德智体美劳全抓,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底气。
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美育的影子。教室里挂着孩子们集体做的扎染幕布,走廊上有他们画的“民族一家亲”丙烯画,连地上的窨井盖都被画上了彩绘。整个学校就像一本立体的美学教科书,孩子们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,潜移默化地感受美。家长们说,孩子回家后,连收拾房间都更用心了,觉得“生活也得有点美感”。
老师们还发现,孩子们变了。课堂上,他们的眼神更专注,举手回答问题更积极。课间,他们说话礼貌,行为也更得体。原来,扎染课上的“捆扎思维”被孩子们用到了数学题里,“留白智慧”让他们学会了接受错误。一个五年级女孩说,她现在写作文会想着“渐变逻辑”,把故事写得更有层次。这种变化,细微却让人感动。
学校的美育不只是扎染和画画。他们还有个“四美养正”体系,从形象、语言、举止到心灵,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美感。比如,学校编了《我的“四美”成长日记》,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成长,家长也参与进来,监督和鼓励。这样的家校联动,让美育不只停在学校,还走进了每个家庭。
课程设计也很有意思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科学,每门课都融入了美育元素。老师们用情境教学、项目式学习,让孩子们在学知识的同时,感受到美。比如,英语课上,孩子们用扎染图案学描述颜色和形状;音乐课上,他们学唱地方戏曲,了解传统文化。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不只学知识,还拓宽了眼界。
学校还开了各种社团,绘画、合唱、轮滑、编程、3D打印,样样都有。孩子们在社团里尽情发挥,校园美展和文艺汇演成了他们的舞台。学校还请来县里的书画名家、戏曲演员,手把手教孩子们画农民画、唱豫剧。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对艺术有了更深的兴趣,有的甚至开始梦想当画家或演员。
过去三年,这所学校的成绩亮眼。学生们拿了59个国家级艺术奖项,138个省级奖项,还有156个孩子被评为校级“四美”少年,52个被评为镇级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成长。他们的审美能力、创造力都在提升,连自信心也更足了。
这所学校的故事,告诉我们美育的力量。扎染、画画不只是技能,更是让孩子们学会专注、耐心和创造的方式。学校用简单的方法,种下了美的种子,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了一抹亮色。这样的教育,谁不想要呢?你觉得,美育还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改变?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